学习改变自己,奋斗改变人生!

小改变

当前位置: 主页 > 职场法则 >

领导乐意提携的人,往往都有迹可循

时间:2025-09-25 15:00来源:未知 作者:网络 点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都渴望得到领导的认可和提拔。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这个愿望。

  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领导的青睐,而有些人却总被忽视呢?

  因为运气不好?

  其实不然,领导乐意提携的人,往往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让他们在众多的下属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导信任和重用的对象。

  这些特点,我们不妨从《资治通鉴》这部史书中寻找答案。

  《资治通鉴》不仅记载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还描绘了无数个精英人物的生平事迹。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能够得到君主赏识和提拔的人,无论是在哪个朝代,哪个地域,哪个阶层,都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01

有忠诚之心

  我们不得不承认,忠诚,是领导最看重的品质。

  一个忠诚和敬畏的下属,不会背叛领导,不会与领导唱反调。

  这样的下属,领导自然会放心交付重要的任务,也会给予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资治通鉴》中有一个小故事。

  李德裕是唐宣宗时期的重臣,曾经多次出谋划策,镇压藩镇,使唐朝出现了“大中之治”的局面。

  不过,后来,他因为得罪了宦官而被贬谪到岭南。

  事实虽是如此,但贬官这个动作,是他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唐宣宗做的。

  按理来说,为领导出谋划策那么多,落到这样一个结果,但凡是正常人,多少都有点怨气。

  可李德裕没有。

  在接下来的行为,它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忠诚。

  在李德裕被贬谪的途中,经过了鄱阳湖。

  当时鄱阳湖水位很低,湖中有许多沙洲露出水面。

  李德裕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利用沙洲种植水稻,增加粮食产量。

  他很高兴,立马写了一封奏章给唐宣宗,建议在鄱阳湖中开垦沙洲田,并附上了详细的计划和预期效果。

  看了奏章后,唐宣宗非常高兴,李德裕虽被贬谪,但仍然心系大唐,时刻为朕解忧。这样的臣子,定是忠臣。

  于是,唐宣宗一纸诏书,又把他喊了回去。

  大家觉得可能李德裕有点溜须拍马,不过人家也确实干了事。

  唐宣宗下令,按照李德裕的建议,在鄱阳湖中开垦沙洲田。

  结果,在第二年就收获了丰富的水稻,并且连续几年都如此。

  这样一来,唐朝的粮食储备大大增加了,百姓也得到了实惠。

  一举两得。

  这是人情世故,也是真智慧。

  遇到这样的下属,如果你是领导,也愿意提携。

02

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一个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下属,会准确理解领导的意图。

  另外,他们也会及时汇报工作进展,主动提出建议,积极配合领导的安排。

  这样的下属,领导自然会觉得轻松愉快,也会认为他们有能力,让他们有更多的发言权。

  由此可见,沟通能力相当重要。

  实际上,沟通是管理的浓缩。

  要想有管理能力,就必须懂得如何与上级、下属、同事各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

  有效的沟通,不仅要求能清晰地表达自己意图,还要求能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

  沟通是一门艺术,比如,在东汉末年,曹操时期的谋士郭嘉。

  郭嘉之所以能成为曹操最重要的谋士,除了智谋冠绝,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有着极强的沟通能力。

  当时,袁绍准备攻打曹操。

  袁绍势大,曹操的部下都反对,劝他投降。

  曹操很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听从他们的意见。于是,他找到了郭嘉,问他该怎么办。

  郭嘉看出了曹操的心思,他知道曹操雄心勃勃,准备迎战袁绍。

  但是,他也明白曹操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才能说服自己和部下。

  于是,郭嘉想了想,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一、袁绍礼仪太多;主公顺应自然,道胜。

  二、袁绍以反叛汉室的名义出兵,而主公以顺奉汉室的名义征战,义胜。

  三、东汉的政治失败在太过宽松,袁绍却用宽松来救宽松,相反,主公用猛来纠正它,治胜。

  四、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内心多忌惮,对所用之人多有怀疑。相反,主公用人不疑,只要对方有才,便大胆任用,度胜。

  五、袁绍谋划很多却不敢做决定,执行很失败。相反,主公有了计策立刻就执行,谋胜。

  六、袁绍因为世代积累的资本,用高谈阔论骗取声誉,而主公做事真诚,从不做虚荣的事,因此,有真才实干的人都愿意投奔,德胜。

  七、袁绍见到饥寒的人,体恤挂念,但对他看不到的,便不再考虑,这是妇人之仁。相反,主公虽然对于眼前的小事时有忽略,但在大事上,却能接济四海,思虑周全,仁胜。

  八、袁绍的臣子们争权夺势,谗言四起,而主公用大道统御下属,没有任何谗言,明胜。

  九、袁绍分不清是非,做事只看自己喜好,而主公对错分明,对的奖励,错的惩处,文胜。

  十、袁绍喜欢虚张声势,用兵不得要领,而主公用兵如神,总是能以少胜多,武胜。

  听完这十条,曹操哈哈大笑,瞬间有了击败袁绍的信心。当然,最重要的,是安稳了朝堂。

  郭嘉领会了曹操的意图,并且帮他排忧解难。

  这样的下属,谁会不爱?

  所以说,不管在古代也好,在现代也好,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哪里混的都不差。

03

有较强的执行力

  领导乐意提携的人,最后要有较强的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把领导的意图和指示,转化为实际的结果的能力。

  领导一般都身兼数职,负责画蓝图,把控方向。

  不过,蓝图画好了后,总还是要实现的。

  所以从需求上来讲,他需要一个有较强执行力,把蓝图变成实际的下属。

  这是刚需,不管他主观上怎么样,客观上都必须要有这样一个人。

  因此,领导乐意提拔的人,必须有执行力。

  毛泽东有句话:

  “干部是决定一切的因素,这个因素如果不好,其他一切因素都不能发挥作用。”

  毛泽东认为,干部是执行领导意志和指示的关键,是推动工作和事业的核心。

  如果干部没有强的执行力,就会影响其他所有因素的发挥,就会导致工作和事业的失败。  

  那么,怎么算有较强的执行力呢?

  主要两个方面。

  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

  目标是方向,这个往往由领导决定,而对于我们来说,负责的就是准确领会到领导的意图。

  并且,还要依据此,制定可量化、可达成、有时限的目标。

  等目标确定好后,还要定期检查完成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以确保目标的适应性。

  二是要有合理的计划。

  计划是执行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目标很远大,但具体要怎么实现?

  这就需要你提出一个合理的计划,分阶段,按步骤的把目标变为现实。

  在这方面,唐朝的李靖是个典范。

  李靖是唐太宗的名将,曾经率领唐军平定了突厥、高昌、吐谷浑等外敌,开创了唐朝的辉煌。

  李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战绩,主要是因为他有较强的执行力。

  他能够忠实地执行唐太宗的战略意图和战争指示。

  有时候,愿景很远大,面对的敌方很强大。

  李靖从来没打退堂鼓。

  他想的,只是怎么将对方击败。

  有较强执行力的人,在领导眼中是有效率,有效果的。

  他们不会因为困难而抱怨,也不会因为压力而退缩。

  他们会想方设法的找方法,让设定的目标得以实现。

  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领导都乐意提携。

04

结语

  领导乐意提携的人,往往都有迹可循。

  他们有忠诚之心,让领导觉得这是自己人;他们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准确的传达领导意图;他们有较强的执行力,能够让领导的蓝图落地。

  这些能力,不仅适用于古代政治,也适用于现代工作。

  尤其对于没有背景的职场人,更是如此。

  他们天生没有可依靠的人,没有办法,要想往上走,只能自己找大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可以知经验教训。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签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