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自己,奋斗改变人生!

小改变

当前位置: 主页 > 沟通口才 >

3个万能沟通公式,嘴笨话少的人,也能快速说服任何人

时间:2024-03-12 19:46来源:未知 作者:网络 点击:

我发现说服一个人比打服一个人都难!你以为能以理服人,但你有没有理跟他想不想听没有必然联系,有时候甚至你越有理他越不听,还不如不走程序直接动手。其实啊,我们都陷入了两个误区:总是要求对方改变,而不是帮他清除改变道路上的障碍;总是替对方做决定,而没有让他觉得这是他自己的决定。

今天咱们聊聊如何快速提高说服力,不练口才不讲道理,相信我,坚持看完嘴笨话少的小伙伴也能让别人言听计从。

 

用情绪助推说服力

之前咱们聊过,大多数人的立场不是由道理决定的,而是由情绪决定的。对方不喜欢你,你再有理也很难说服他,只有他认可你这个人,你的话他才会听。所以说服的重点不是动之以理,而是晓之以情,你搞定了他的情绪,他对你的包容度就会更高,你的要求他也更容易接受。

怎么搞定一个人的情绪呢?给大家分享两个超好用的方法。

第一个:称赞

我上班那会,有次公司团建缺个带队组织的人。说实话这种事没人愿意干,可人事偏偏找到了我,我一看消息立马就要回复“我不干”,结果没等我回复她又来一句,“我问了一圈,大家都说你组织协调能力好,这个工作只有你能胜任,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啊。”你看这话说的滴水不漏,言外之意不是他在要求我,而是我能力强,大家看好我,我要是拒绝就有点不识抬举了,没办法最后我跟傻子一样接受了她的要求。

不过从那以后我也学到了,这个方法真的好用。你想啊,谁听到赞美的话不开心呢,而且我发现咱们都比较内敛含蓄,几乎不夸人也几乎没人夸,不像那些外国人,动不动就nice、good job。这样一来,赞美就显得特别稀缺,特别供不应求,再加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注重礼仪的,称赞意味着尊重,你敬我一尺我敬一丈。

所以下次你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就可以在要求前面加上赞美的话。你想让同事提前完成他的上游工作,就夸他能力强效率高;你想让朋友给你介绍对象,就夸他人缘好朋友多。有一点要注意,前面的赞美最好能跟后面的要求联系上,这样对说服的增益作用更大。他会觉得我效率高,早点完成工作合情合理;我朋友多,给你介绍对象合情合理。也就是说,称赞让你的要求变得合情合理了。

如果你不会夸别人,没关系。第二个方法同样能影响情绪:示弱。

之前我跟朋友一块去台湾旅游,我们找当地人包了个车,这样司机、向导、交通工具都有了。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司机给我们便宜了很多,但一上车我发现车上有个安全座椅,才知道她是个单亲妈妈,自己一个人带孩子,有时候要打两份工。我们几个顿时都很惭愧,觉得不应该讲价,所以旅程结束后我们还是按原价付了钱。

当看到一个弱者,人们都会产生同情心和保护欲,如果他请求帮助,人们又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责任感,而如果没能帮上忙,在责任感的基础上又平添了几分愧疚感。这种感觉很奇怪,就是虽然跟我们没关系,但还是有点过意不去。

所以通过示弱的方式,能大大提高说服一个人的可能性。你直接让同事帮你完成一项工作他可能不愿意,但你说你生病了着急去医院,他一定会帮你;你约会迟到了,直接说堵车女朋友肯定生气,但你说你一路跑来还把脚扭伤了,她不但不生气还会担心你。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示弱,没关系,只是在要求前面加上“对不起”三个字,也能起到效果。因为道歉就代表了让步和示弱,咱们没见过有谁道个歉还理直气壮,对吧,所以这个方法同样有效,而且有嘴就行。

 

把选择权交给对方

2018年有个美国人在网络上发起了吃洗衣球的挑战,吸引了众多网友模仿。这可把推出洗衣球的公司吓坏了,他们赶紧发声明,洗衣球不能吃,还多次重复“不能”的警告字样。结果适得其反,他们非但没能说服网友,还让因吃洗衣球而中毒的事件足足增加了两倍。

禁止为什么会变成建议,或者说网友为什么跟洗衣球公司杠起来了,原因是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自主权被剥夺了。咱们看下这里面的逻辑,一是每个人都希望能掌控自己的行为,一旦自主权受到威胁就会产生抗拒心理并企图夺回来,所以你不让我干什么我偏要干什么,不听你的才能证明自主权在我这;二是说服本身就意味着胜负对错,我被你说服了代表我错你对,我这该死的胜负欲是不允许我被你打败的,所以有时候即便立场是错的,我也会坚持下去。

大家想一下平常别人说服我们的那些话,都是你要怎么样,你不能怎么样,爹里爹气的不给我们选择权。就像爸妈天天唠叨要好好学习,不能打游戏,这话小时候都听得够够的,长大了竟然还有人教我们做事,我们肯定反感,对吧。
 

所以说服一个人最好不要替他做决定,而是把选择权交给他,让他认为他是在你的建议下自己做出的决定。有个简单的方法是,用提问的方式出让选择权。

就是在你真正的要求上多给对方几个选项,你让孩子多吃蔬菜,可以说“你是先吃鸡蛋还是先吃西蓝花”;你约女朋友出来,可以说“你想看电影还是想去游乐场”。如果我们的话不是单方面让对方被动接受,而是让他们参与进来,自己做选择,他们的自主权就得到了保留。这刚好绕过了心理抗拒的风险,之前的要求他们可以一口回绝,但现在你不按套路出牌,他们找不到能反驳什么,而是在你的选项里做选择,表面上是他们自己的决定,实际上是掉进了你的陷阱里。

有时候甚至都不需要设置选项,只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就可以了。在一次宣传节约用水的活动中,研究人员只是简单地向大学生询问几个问题,比如“洗澡打沐浴露时你会随手关水吗?”之后研究人员就发现,他们洗澡时的用水量大大减少,洗澡时间也缩短了25%。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承诺与一致原理,自己的决定自己也更愿意维护和执行。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给出承诺,就能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比如“明天上学应该几点起床呢”,这句话就能让孩子不睡懒觉,比第二天你一遍一遍地喊他效果好很多。

 

清除障碍提高动力

之前有个朋友跟我聊工作上的遭遇,干了五六年职位不升薪水不涨,更可恨的是公司招来的新人,待遇竟然跟他差不多。然后我开始劝他跳槽,结果他找了一大堆理由,公司离家比较近,同事关系也不错,跳槽的话这些都是未知数,所以宁可在这耗着也不走。

后来我一想,如果换成我,可能也说服不了我自己跳槽。人一旦做出了选择就会对这个选择产生依赖性,就跟物理惯性一样没有外力作用就不会改变状态,这叫做路径依赖。另外由于损失厌恶的影响,除非新选择的收益比现在高很多,损失比现在低很多,人们才愿意尝试。一方面是对现状的路径依赖,一方面是对改变的损失厌恶,就造成了人们很难被说服的第三个原因:改变阻力过大。

所以在说服对方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只是要求他改变,而是要帮他提高改变的动力,清除改变的障碍,这里也有两个方法。

1、凸显改变前后的差异

就是把不改变的代价和改变的收益摆出来,让对方权衡利弊,表面上是让他做选择,但其实你只给了改变的利和不改变的弊,隐藏了改变的弊和不改变的利,让对方跟着你的节奏走。

举个例子,2015年英国让民众投票放弃欧盟成员国的身份,但因为英国的大部分食品、药品都依赖进口,脱欧会影响进出口贸易,英镑也可能因此贬值,所以大多数人是不同意的。负责人卡明斯是怎么做的呢,他买了辆红色大巴到处游说,车身上还印了两行大字,“每周给欧盟3.5亿英镑,不如拿来资助我们的医疗服务系统。”这句话很巧妙,不改变的代价是每周损失3.5亿,改变的收益是医疗系统得到完善,改变前后的差异很明显。更巧妙的是,他又加了一句口号“拿回控制权”,“拿回”二字触发了损失厌恶,让人们觉得他们失去了什么东西,而脱欧正是夺回这些东西的方式。果然经过一系列努力,英国人在公投中决定退出欧盟。

我们在说服别人时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投其所好儆其所恶,现状的代价跟改变的收益之间的差距越大,对方想要改变的动力就越大,你说服他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从最小目标开始改变

如果你没有把握让对方答应一个大的要求,不如先从一个小要求开始。心理学上有个登门槛效应,对方答应了你一个小要求,为了在认知上保持一致,多半会答应你下一个要求。就像上楼梯一样,每个台阶都不费力,但你就是可以一步一步得寸进尺。

生活中这种情况太常见了,老板一次性给你安排太多工作你肯定撂挑子,他就从小任务开始一点点地增加,最后你发现你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商家一次性让你买太多你肯定也不愿意,他就从免费试用开始慢慢灌输活动,最后你发现你买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

每个人的心理接受度都有个范围,就像三个圈,最里面是接受区,然后是中立区,最外面是拒绝区,直接从接受区到拒绝区距离太远、阻力太大,但如果能把中立区变成接受区,拒绝区就更容易变成中立区,潜移默化地让对方降低底线,提高接受度。

 

很多人觉得说服一个人就是改变他,但事实上,他们听或者不听、改变或者不改变都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本质上没有人真正被别人说服,他们都是被自己说服。

上面这些方法,刚好都跳出了说服误区,没有直接改变对方,而是通过影响情绪、出让选择权、清除障碍让对方自己做出决定。既然是自己的决定他们更愿意接受和执行,但事实上,他们还是按我们的意思来,只不过我们的角色从让人排斥的改变者,变成了更容易被接受的催化者和助推者。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签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